水产轮虫培育技术_水产轮虫培育技术视频
轮虫的培养方法?
轮虫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海水中,是微小的多细胞水生浮游动物。轮虫营养丰富、易于培养,是蝌蚪的理想生物饵料。
轮虫的饲料主要有细菌、单胞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及微颗粒饲料等。
在培养轮虫之前,要进行清池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往池中注水,水深40~60厘米,用250~300目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养池。然后施入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使水质变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施勤施。一般在每天中午前后,将肥料泼入池中。
一般情况下,通常3~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使池水变肥,也可购买藻种泼入池中。
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也可购买活轮虫进行接种,但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者视情况高密度接种。
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多,需及时追肥。追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宜少施、勤施。当轮虫密度较大时,需及时收获轮虫,并补充肥料、水,土池一般不用投喂饲料。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使单细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
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变深,前期培育一般以注水为主,隔1天加水5~10厘米,最终水位稳定在1~1.2米。后期因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某些微量元素失衡,需进行换水。换水时要进行过滤,每5~10天换水1/5~1/3,换水可伴随采收轮虫同时进行。
用20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拖网,长6~10米,直径40厘米,沿池边拖曳采收。
一般在清晨采收轮虫较好,因下午水温较高,轮虫集中产卵,水体中黏性物质增多,下午水体中的溶解氧常过饱和,在采收时易使筛绢通透性降低,影响采收效率及轮虫质量。
池塘大面积培养轮虫的技术?
培养轮虫的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有所不同。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大面积培养轮虫的技术:
确定培养池: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池塘或容器来进行轮虫的大面积培养。池塘的尺寸应根据预期的轮虫数量进行确定,同时要考虑水质管理和温度控制的便利性。
准备基质:轮虫通常以藻类作为其主要饵料。您可以购买藻类培养物或自行培养藻类。常用的藻类包括绿藻、硅藻等。在培养池中加入足够的藻类基质,以供轮虫进行摄食。
加入轮虫种群:从已有的轮虫培养中获取一定数量的轮虫种群,并将其加入培养池中。确保轮虫种群的数量适合池塘的大小。
控制环境条件:轮虫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因此需要控制一些关键因素。首先,要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一般在20-25摄氏度之间。其次,确保池塘中的水质良好,维持适宜的pH值和溶解氧水平。此外,还应提供适当的光照条件,模拟自然光照周期。
饲养管理:定期监测池塘中的轮虫数量和饵料藻类的生长情况。如果轮虫数量过多,可以将一部分种群转移到其他培养容器中,以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争夺。同时,根据需要定期补充藻类基质,以确保轮虫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收获和分离:根据需要,定期收获池塘中的轮虫。您可以使用滤网或其他合适的工具将轮虫分离出来。分离后的轮虫可以用于饲养、研究或其他用途。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常见的大面积培养轮虫的技术方法之一,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因不同的轮虫种类和特定需求而有所差异
怎么快速培养藻类和轮虫?
快速培养藻类和轮虫的方法有几种:
1. 使用培养基:藻类和轮虫的培养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可在实验室购买或自制。将培养基放置于暗处,光照刚好可以穿透培养基即可。将藻类和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20℃-25℃),定期加入营养物质,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光照时间和强度。
2. 使用预处理的水:将水放在日光或人造光源下,让水中含的微生物得到充分的养分,为藻类和轮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接种微生物后把水放在暗处或人造光源下培养。
3. 使用搅拌器:在培养过程中加入搅拌器可以提高藻类和轮虫的生长速度。搅拌器可以加速培养基中的氧气与微生物的接触,使微生物更容易吸收营养。
4. 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藻类和轮虫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存,但是过强的光照会产生不良影响,过长的光照时间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需要根据藻类和轮虫的特性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
5. 定期更换培养基: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定期更换新的培养基,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海水轮虫培养的几种简易方法?
一、土池的建设
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杀死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杀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这里,也可以用敌百虫来杀灭水里的敌害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藻类,相当于留下藻种。由于各个厂家的敌百含量不一样,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经过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测出最合理的杀灭浓度)。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
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鸡粪一定要经过发酵,并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发挥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机肥类),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
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
(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须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轮虫大量死亡。
(二)水质调节
1.盐度轮虫对盐度大幅度变化耐力较低,因而调节盐度在一个月内可分四次进行,其最适宜范围在15~25之间,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其繁殖,如过高可用淡水注入调节,过低可直接注入新鲜海水。
2.温度轮虫最适宜繁殖水温在25~30℃之间,但在17~20℃时仍正常繁殖,低于10℃时产生冬卵,成体死亡。
3.透明度透明度应控制在10~20厘米之间。
4.溶氧溶氧一般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5.pH值一般在8.3~8.7之间为宜。如pH值过低时可在泼洒豆浆时加以调节,反之应停止,根据水色和水位变化及时添加新水。
六、采收
轮虫密度达到50~80个/毫升时,根据生产情况可及时采收,以免因轮虫密度过大而耗尽水体中的饵料生物,造成轮虫自身滞育。采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120~150目筛绢做成锥形网,网的长度在十米以上,从而保证不被堵死网眼,用潜水泵不停地向其内注水加以采收(一般扔台小泵不停地抽就可以了);二是根据轮虫的趋光性,在夜间利用灯光诱捕,也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利用轮虫趋光向表层游动时捞取(很少这么干的)。
如何培养优质的轮虫?
轮虫的培育方法如下:
1、多数轮虫个体很小,是喂养鱼苗的好饵料。培养时水温宜控制在18C~24℃,采用水体施肥的方法,先繁殖浮游藻类和小型原生动物作为轮虫的食物。
2、施肥的方法是:以每立方米水体用硝酸铵20~30克,人粪尿5~10克的比例配成混合肥料做基肥。
3、1次投人水池待藻类繁殖起来再放入种源,培养10天左右即可收获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每隔4~5天追施有机肥1次。
4、轮虫分布很广,坑塘、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处均可见到,故培养轮虫的种源,仍可采取从“徊水”中分离的办法。
5、即取“洄水”若干毫升放入玻璃皿中,先用吸管吸去大型蚤类,然后放在显微镜下,利用轮虫趋光的习性,再用细吸管把轮虫逐个分离出来。
6、先在较小容器中培养,待有一定量时再放入繁殖池中大量培养。